看“科特派”如何在田野大地上开辟创新赛道(5)

入春以来,曾芳芳团队就在下河村忙碌起来,记录品种改良实验园的高接换种情况、推广杨桃绿色生产技术、设计杨桃科普展示长廊……

省科技特派员、云霄杨桃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朱朝枝教授说:“科特派科技小院服务模式,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朱朝枝团队重点打造了一批科技小院科特派团队,服务范围涵盖我省农业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

已经坚持服务乡村20多年的朱朝枝说:“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深挖科技特派员制度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不断为科技特派员制度输送新鲜血液,这是我们团队今后的努力方向。”

自我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福建农林大学始终在探寻这项制度的“保鲜”之道,陆续出台《福建农林大学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贡献奖励办法》等系列文件,打造创新生态,并孵化了一大批科特派。

在大棚里、田野上、厂房内、林草间,处处留下了农林大科特派的身影。

菌草技术发明人、已80岁高龄还活跃在一线的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是一位资深科特派。以他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师生团队,将菌草技术传播到了全国31个省份506个县以及世界106个国家。

张飞萍教授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团队,研发出松墨天牛高效诱捕新技术,使松材线虫病造成的年枯死木减少90%以上,推广应用到全国21个省份4000多万亩;陈礼辉教授的林产化工团队,解决了传统竹纤维生产能耗高、污染严重等技术难题,成果推广到10多个省份,新增产值50多亿元。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裴锦泽,自福建农林大学毕业后担任省科技特派员。他联合福建省引进人才服务中心等单位,开展“师带徒”引凤计划,4年来,引导青年人才返乡超过100人次,175个创业项目在福建省原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实现对接。

在福建农林大学,涌现出越来越多被农民称赞的“田专家”。据统计,近5年,学校累计选派省级科特派1447人、团队科特派253支,服务单位遍布全省70多个区县,同时服务宁夏、甘肃、新疆、海南五指山等地区的一二三产业。目前,学校正在组织实施服务乡村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将重点实施100项服务项目,重点对接乡村500个以上,推动更多教师把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紧密结合,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把科技成果运用于乡村振兴中。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