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特派”如何在田野大地上开辟创新赛道(4)

面对区域产业的科技难题,这种科技创新到成果转化“全链条”科特派服务团队的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食用菌产业带来良方。胡开辉团队选育的海鲜菇“闽真”系列新品种,仅“闽真2号”技术就已覆盖福建90%海鲜菇主产区,年产值超10亿元,并推广到湖北、四川、甘肃等地。

“科特派团队不仅要围绕基层问题做研究、结合实际给处方,还要有科研平台支撑,真正打通人才链、创新链,这样才能深度服务地方产业。”胡开辉说。

在福建农林大学,有一批像胡开辉这样的科特派团队,把创新链布局在产业链上,帮助企业解决发展实际问题。

食品科学学院“海产品加工与产业化”科特派团队,在张怡教授主持下,致力于将先进的食品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应用于海产品精深加工和高值化利用。他们服务的一家食品加工企业,是我省有百年传承的鱼糜加工企业——海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海欣公司食品遇到技术难题:如何将传统加工工艺升级,以实现低值鱼鱼肉的凝胶强度和保水力?张怡团队与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展开技术攻关,开发出高品质的鱼糜制品,为企业年新增产值7亿元。

“我们把科研成果拿到企业,做小试、中试,扩大生产。”张怡说,团队与海欣公司食品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培养人才,从企业的原料采集、设备优选到加工和副产物废物利用等方面,开展全产业链服务。

当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单一的传统生产向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时,福建农林大学明确推动“全链条”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从茶产业逐步推广到水产、畜禽、蔬菜等福建特色优势产业。

科特派人才的孵化器

“深挖科技特派员制度育人价值,培养更多卓越农林人才,不断为科技特派员制度输送新鲜血液。”

春雨过后,云霄县下河村杨桃林郁郁葱葱,果农们喜笑颜开:“农户每亩年效益提高近50%!没有科特派指点,哪能卖这么好!”

果农们夸赞的是福建农林大学的省科技特派员曾芳芳副教授及其学生。曾芳芳是福建云霄杨桃科技小院责任专家。两年来,她带领8名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联合下河杨桃协会,与当地890户农户对接建立品种改良实验园,引进国内外优质杨桃品种进行高接换种。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