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科特派”如何在田野大地上开辟创新赛道(3)

“减少现蕾后的通风量,注意光照控制。”

疫情期间,在古田菇农的微信群,被菇农亲切称为“海鲜胡”的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胡开辉,时常活跃其中。

“疫情出差不方便,但菇农和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耽误。”胡开辉告诉,3月以来,他通过微信、电话,一直跟踪古田海鲜菇企业生产情况,已开展20多次技术咨询指导。

古田作为我省食用菌大县,近几年的食用菌技术水平实现质的飞跃:海鲜菇工厂栽培单袋产量从400克提高到600克,产量提高50%,效益提高100%;银耳示范企业增产30%、增效50%……这背后,离不开福建农林大学的产业平台及科特派团队的加持。

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是我省袋栽海鲜菇生产加工规模最大企业,年产值上亿元。而10年前刚被引进到古田县凤埔乡福全村时,缺乏好的菌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单袋产量低,年产值仅900万元。而这也是当时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的普遍现象:科技水平不高,菌种品质得不到保障……

当地实力有限,科研创新乏力。怎么突破?2013年4月,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应运而生。

由福建农林大学与古田县政府共建的这一产业研究院,以农林大科研成果为依托,下设良种技术研究中心、应用基础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七个中心一基地”,导入技术、管理、资金等。首任院长由胡开辉这位福建省食用菌产业重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首席专家担任。

建院初期,为了充分了解产业发展问题,胡开辉每周都要驱车三个半小时,到古田食用菌企业亲自指导。

“前几年,我们菌包时常出现‘烂心’,导致菌包出菇产量低,但就是找不到原因。”福泉鑫总经理程泳春回忆,“我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联系了胡教授,没想到他二话没说,下午下课后就从福州赶来,到厂里都晚上八九点了。”

胡开辉仔细查看菌包,找到原因,建议将包心温度控制在26℃左右,随时监测。企业拿了三间库房进行实验,一个月后,菌包“烂心”的现象再也没出现,单袋产量提高10%以上。而这三间“胡教授专用实验菇房”也一直作为新品种、新工艺的示范场所沿用至今。

在胡开辉的领衔下,产业研究院成立8年多来,以“专家教授+研究生+N个企业技术人员+N个企业”的链条式精准技术服务团队,在福泉鑫等企业建立了海鲜菇高效生产技术体系的产业化示范样板。

新闻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