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大田在大力弥补生态欠账的同时,积极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复绿、增绿中收获越来越多的绿色“聚宝盆”。
修复成果化为转型良机
福建福维公司位于永安城郊西北,是省属工矿企业,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企业面临产业转型难题。2019年,企业因“电石渣渗漏”问题被环保公益组织告上法庭。
当年5月立案后,永安法院生态庭法官会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现场勘查,提出整改意见。福维公司于次月便对电石渣池进行防渗工程技术改造,通过验收。
实地探访了解到,福维公司分阶段投入资金80余万元对两处电石渣池实施环境整治,对15000余平方米渣池分别实施铺设防渗膜、修筑沉淀池和排水沟渠、修复围墙、覆盖黄土等举措,并逐年在原渣池地块种植果树苗木5000多株。站在曾经污水横流的电石渣池旁,看到,这里米蕉挂果、柑橘生长,土地不断恢复生机。
永安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经办法官李如浩介绍,案件审结后,法院多次回访了解到,伴随生产及消费市场变化,福维公司多处矿场处于关停或转产状态,公司废弃矿山和垃圾场环境修复均面临困难。永安法院立即启动“司法+行政”生态修复综合工作机制,向市生态司法综合修复基金争取投入60余万元,用于公司工业垃圾场、矿山等修复工作,建成集“产学研”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修复示范基地。
经多方筹措资金修复,曾经矿石裸露、道路破碎、沟渠遍布的矿山,铺公路、装喷淋、修排水,撒草籽、种刺槐,重新披上了绿装,自然生态持续恢复。“经过整治修复,厂区生机盎然,周边的群众投诉少了,干部职工法律意识、生态保护意识提高了,为企业下一步转型发展作好充分的准备。”福维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煜表示。
助企业边开发边治理
站上位于上杭县的紫金山金铜矿区海拔近800米的观景平台,俯瞰露天采场,只见100多辆车上下穿梭,数百名工人有序作业,新开采的矿石通过溜井和运输巷道源源不断输送到几公里外的选矿厂。
极目远眺,露天采场的周边,一块块绿色的草皮、灌木丛,与正在开采的土黄色裸露带形成鲜明对比。紫金山金铜矿环保处负责人介绍,开采后的作业面,达到条件的及早通过人工复绿,让绿色尽早回归山头,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