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讯( 严顺龙)“晴时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果从卫星遥感图上看,曾经尘土飞扬的矿区,就像一块块伤疤,在万绿丛中十分刺眼。抚平“伤疤”、修复生态,迫在眉睫。
炎炎夏日,跟随省市县三级生态庭法官,走进多处矿山修复点,实地感受矿山复绿增绿、弥补生态欠账的治理实践。
废弃矿山变“聚宝盆”
大田县是“闽中宝库”,矿产资源丰富。大量的开采给当地山林植被带来破坏,矿山“疮疤”较为常见。
十年前,大田县前坪乡川石矿区还是一个灰尘漫天、泥水横流的废弃矿山,特别是硫铁矿开采后造成岩体裸露、植被难以生长,只剩下红褐色的光秃山头。
在中央修复资金支持下,大田县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治理模式。大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建生介绍,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原则,当地对不同的矿山实行分批分类治理。经过十年努力,川石废弃矿山摇身一变,成为群众身边的生态公园。
这一转变中,司法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矿山虽然2019年已封闭,但当地盗采、偷采矿产资源现象时有发生,法院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打击各类非法开采行为。”大田县法院院长王有章介绍,法院充分发挥生态审判职能,在前坪乡川石矿区设立生态审判巡回法庭,将审判职能前移,延伸到矿区绿色生态治理一线。2018年以来,大田法院依法审结非法采矿罪5件19人,裁定恢复土地原状6万平方米、缴纳生态治理保证金1600万余元。
在法院等单位积极支持下,经过修复的矿山腾出了土地,引进了企业,带动了发展。来到前坪乡一山坳,看到,曾经堆矿渣的废弃地,拔地而起一家尾矿资源化再利用企业。这家即将投产的广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来将对大田11个乡镇在用33座尾矿库约3000万吨和每年新增200万吨矿渣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年产矿物掺合料240万吨。
在大田,治理后的“绿水青山”不断成为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前坪、太华、均溪交界的银锭岬矿区重披绿装,利用治理后的废弃矿山,引进银顶种猪、科农生物等农业项目,带动了村民增收;引进的创辉农业项目总投资6亿元,全部建成后可日产超60吨鸡蛋,打造“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综合特色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