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张面孔看共富”系列报道③|解锁农业“新

郑昭 朱子微

资料图片

落后、贫穷、保守,一度是人们对山区县的刻板印象。一边是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山区县产业薄弱、经济落后;另一边却是山区县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禀赋和后发优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靠山、养山、吃山”,唱好“山歌”,把山区的潜力转化为振兴的动力,是不少山区县亟待破解的问题。

“九山带水一分田,十里方圆不同天”的永泰,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山区县、传统农业县。近年来,当地闯出一条颇具特色的山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实现了从“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的蜕变。

后发赶超的“密码”何在?近日,走进永泰县探寻。

密码一:以“农”为本 转型升级

从福州驱车近两小时,来到海拔700多米的永泰盖洋乡仙亭山鲜食李基地。虽不是李果成熟的季节,但漫山遍野的李树在春寒中展现勃勃生机。

永泰耕地少、地表坡度大,这样的生产条件决定了其不能发展“大农业”。但独特的小气候,却孕育了山区的特色农业,李果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李果种植是盖洋乡的传统产业,然而,原料果价格曾持续低迷,“致富果”一度成为果农们的“伤心果”。“2018年,原料果的价格从一公斤2元多跌到了8毛多。”基地负责人李秀妹说,这曾给当地的李果种植蒙上了一层阴影。

老路走不通了,新路在何方?只有通过创新,打破狭隘与封闭,走出特色发展路子,才能克服弊端、变劣势为优势。

2018年,在永泰县农业局(现“农业农村局”)的牵线搭桥下,李秀妹基地与省农科院合作尝试在高山地区种植100多亩品种为“永泰芙蓉李”的鲜食李。盖洋乡地处高山,光照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了李果口感好、品相佳的特性。这次尝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鲜食李一公斤最高可卖到20元左右。”李秀妹高兴地说,去年基地鲜食李产量近300吨,产值达160多万元。到了七八月李果成熟的季节,还有很多游客来基地采摘和品尝,收益更多了。

新闻聚焦